【形態特征】落葉喬木,國槐高可達20m。樹冠傘形或倒廣卵形,干皮灰黃色,淺縱裂;小枝淺土黃色,光滑無毛。冬芽紫褐色,有短柄。葉長6~8cm,寬9~11cm,基部心形或淺心形,通常5裂,裂深達葉片中部,有時3裂或7裂;裂片卵狀三角形,頂部漸尖或長尖,全緣,表面綠色,無毛,背面淡綠色,基部脈腋有簇毛。花黃綠色,成頂生傘房花序;萼片和花瓣各5;雄蕊8,生于花盤內側。翅果極扁平,長3~3.5cm,兩翅開展成鈍角或近水平,翅長為小堅果的1~2倍。花期4~5月份,果熟期8~9月份。
【生態習性】弱陽性,耐半陰,耐寒,較抗風,不耐干熱和強烈日曬。對土壤要求不嚴,在酸性土、中性土及石灰性土中均能生長,但以濕潤、肥沃、土層深厚的土中生長最好。深根性,生長速度中等,病蟲害較少。對二氧化硫、氟化氫的抗性較強,吸附粉塵的能力亦較強。
【幼苗繁殖】
國槐主要是用播種法來進行繁殖。
(1)種子采集與處理 秋天當翅果由綠變黃褐色時即可采收。采后晾曬3~5d,去雜后所得純凈翅果即為播種材料,每千克種子約6000~8000粒。種子干藏越冬,第2年春天播種。播種前需要進行種子處理,將種子用清水沖洗3次,每10kg種子浸于溶有50g搗碎大蒜的30kg水中,浸泡種子15d,將浸泡的種子撈出置于容器內在室溫20~25℃環境下催芽,種子干燥時灑少量的凈水,經常翻拌,使種子總保持濕潤,待有20%的種子萌發,便可進行播種。
(2)播種
國槐育苗地應選擇在地勢平坦、排水良好的黑沙質土上,pH7為宜,具備灌溉條件,交通應方便。播種方式可采用壟式播種、床式播種或容器播種。
①壟式播種 作壟前應灌好底水,壟底寬70cm,翻耕2次,用木磙鎮壓1次。在已鎮壓好的壟面用鎬開溝播種,溝寬12cm,溝深8cm。每延長1m播種(70%發芽率)30粒。覆土厚度為5cm,覆土后不必鎮壓,用淋灑方式澆透水即可。壟式播種播后到出苗齊之間每2d澆1次水,苗木出齊以后可停止澆水。苗木見旱時可采取壟灌溉方式,灌水后3d要進行中耕,使土壤不板結,增加通透性。
②床式播種 作床前2d灌好底水,翻耕整平打碎土塊,采取平床育苗,床寬1m,長度隨意而定。在平整好的床面上均勻撒種散播,每平方米用種子600~800粒為宜。覆土厚度2cm,鎮壓1~2次立即澆透水。床式播種后到苗出齊前,每天需澆1次水(淋灑),以保持種子層濕潤,待苗木已郁閉可隔1~2d澆1次水,進入雨季,干旱時要適當澆幾次水。
③容器播種 采用18cm×22cm的塑料袋作為育苗的容器。配制1∶2的糞土、黑沙土作為裝袋的營養土。將種子播于容器內,每袋的穴面上均勻地點播7粒種子,距周壁1cm,覆土厚度2cm,澆透水即可,播種時間在5月份左右。此法簡便易行,培育出的苗木栽植成活率高。
(3)幼苗管理 在
國槐苗木的培育過程中,除草比較關鍵,本著“除早、除小、除了”的原則,見草就除,除必除凈。在苗木生長到15cm時可進行第一次追肥,每平方米用尿素至少5g溶于水中淋灑,追后水洗,每隔15d追施1次,全年追3次,后兩次施肥可適當加量。另外注意病蟲害的發生,主要地下危害蟲類是地老虎、螻蛄,葉部害蟲是蝶蛾類幼蟲;病害主要是幼苗立枯病。
【大苗培育】翌年進行苗木定植,第一年主要目標是培養樹干。將苗地施足底肥,作成高壟,壟距40cm。將假植苗起出,將病根、折斷根剪除后定植,株距50cm,栽好后及時澆定植水。對帶干栽植苗采用斬梢接干法培養樹干。待平茬苗萌蘗條長至30cm時選一較直立、健壯的枝條作主干培養,其余枝條全部剪除。加強水肥管理,及時中耕除草,對苗木的下部枝條(主干2/3以下)及時修剪,促使干高快速生長。進入雨季后注意排澇,秋季要適當停止施肥、澆水,避免苗木貪青,促使苗木充分木質化,以利于安全越冬。第3年春,如苗木過密時可進行隔行移植,植后株行距為50cm×80cm。如前一年苗木生長量不夠大,尚有一定空間時,可以不進行間植。定植后仍需加強水肥供應和田間管理,及時剪除萌蘗枝下部側枝,直至主干達到干高要求時,將主干從干高達到要求以上30cm處截去,促發側枝形成樹冠,增加枝葉量,促使主干加粗。此后繼續進行培養2~4年,即可獲得優良的大規格園林用苗。